《这片海 这座城》第九集:创业
爱青岛 2019-04-29 22:54

  这些看似普通的文献和工具,

  记录着一段新中国海军国防建设艰难的创业历程。

  原4808厂高级工程师李永纲:

  就是一个图板,一个三角板,曲线板、比例尺,就这些东西,这就是我们当年要用的东西。

  这个计算尺是一个主要的工具,这相当于我们的计算器。加、减、乘、除、立方、函数全有了,这个比较方便。

  1949年10月1日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。

  从新中国诞生的那一刻起,长达1.8万公里的海岸线就面临着巨大的海防压力,国民党战舰经常对大陆海岸沿线进行骚扰、攻击,时刻威胁着新中国的万里海疆。

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房功利:

  1950年8月,人民海军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,这在海军史上叫做海军建军会议。这个会议就根据党中央毛主席的决策,为了建立强大的海军,根据我们的工业建设的实际,建立空潜快为主,这就是建立海军航空兵,要建立潜艇,要建立快艇。快艇可以说就是我们说的小炮艇,它的造价比较低,但是它的突击力比较强。

  面对巨大的压力,新中国海防建设走上了一条自力更生的道路。1951年,青岛造船厂接到一项重要任务:在原有江河巡逻艇的基础上自行建造40吨左右巡逻艇。

  原4808厂高级工程师李永纲:

  船舶比较复杂,除了船体以外,更重要的是有几大系统,动力装置系统,船是要动的,运行靠什么?靠的是推进器,靠的是动力,动力就是机械。船上还要有电力系统,生活、照明都要用,还要有通风系统,作为战斗舰艇来讲,它得有炮,还得有指挥系统,现在得有雷达。就是毛主席说的那句话,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。

  当时接手这项设计任务的,是李永纲后来的师傅、年仅27岁的工程师江迈基。江迈基1948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工程学院,精通德语、英语等四门外语。

  原4808厂高级工程师李永纲:

  国民党撤退的时候,这个厂连船坞门都没有,东西、设备全拉到台湾去了,人也没有、设备也没有,所以你怎么做?做不了东西,很困难。那种工作环境就是很困难的。就是靠他们这种精神,就是埋头苦干,就是自力更生、奋发图强的这种精神。

  1950年10月,青岛修造船厂刚刚划归到海军,重做坞门,修复船坞,工厂生产正逐渐恢复。但现有的技术只局限于木船制造,要造中国自己的“争气艇”困难重重。在李永纲的印象里,江迈基即便上下班,也总是随身带着一本外文书。

  

  原4808厂高级工程师李永纲:

  你看这是速度问题,他就在看这些问题。这就是船型的截面结构,这是一道一道到了中心,这是船尾,平面线性。当年他就是凭着这些资料设计的船。

  江迈基的妻子邵恩志:

  我曾经问过他,你为什么会四国语言,你到底在翻什么?一国语言,不足以看出国外的技术和先进经验的介绍。世界很大,很多国家对某一个观点有争论,到底哪个方面比较好,我们得有根有据,这应该是他学四国语言的一个动机。

  对于江迈基曾经参与的这项重要设计,家人当时并不知情。直到30多年后,一个偶然的机会,邵恩志从《中国海军史》上看到了相关的记载。

  江迈基的妻子邵恩志:

  问的时候,他也是淡然一笑。确实有这么一件事,但是这件事已经有些年头了,不值一提。只是他们当时回忆这件事,他白黑地利用一把尺子,计算尺,当时是个很先进的仪器,开始他日夜都在那里工作。

  丈夫工作的性质,

  决定了这份工作的神秘性。

  邵恩志却从丈夫日以继夜的忙碌中,

  读出了他对工作的认真与执着。

  由于工作的特殊性,没能让这项设计留下多少资料,甚至连张炮艇的照片都没有。如今大家只能在海军博物馆中展示的“解放”号炮艇中,依稀看到那四艘小炮艇的样貌。

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教授房功利:

  (解放号炮艇)排水量20多吨重,它的船壳还是木壳,但是它在万山海战中,偷袭了垃圾尾军港,挑战了一只拥有30多只舰只的国民党军队,而且它打得勇猛顽强,一艘艇趁着夜色把敌人整个的舰队打得一团混乱,而且在它们相互激战当中,敌人的指挥旗舰都中弹起火,当天色微明的时候,敌人发现了,给他们造成解放军人民海军小小炮艇。

  这是人民海军成立以来,首次小艇打大舰取得的重大胜利。也正是通过这场战役,炮艇速度快、突击力强的优势得以凸显。

  翻开《当代中国海军》一书,有这样一段记录:“海军造船部在青岛造船厂组织陈骏厂长、江迈基工程师等设计制成了四艘43吨巡逻艇。”

  江迈基身上最宝贵的是什么?

  是爱国情怀,

  是希望国家尽早富强起来。

  《中国海军史》记载:1950年到1954年为止

  我国共建造了72艘各型钢制沿海小炮艇

  这是新中国海军的第一代炮艇。

  它为日后新中国海军自力更生、

  发展壮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分享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