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月4日是数九里的九九,九九驾到,意味着春暖花开也将来临。
可能很多人对数九寒冬还不够了解。那么接下来就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看看数九寒冬是什么意思吧~

数九是什么意思
数九习俗究竟起源于何时,到现在还没有确切的资料。不过,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。梁代宗懔《荆楚岁时记》中就写道:“俗用冬至日数及九九八十一日,为寒尽”。
数九寒冬的意思是什么呢?从农历节气冬至这一天人们开始数九,就是人们所说的“提冬数九”。数上9天是一九,再数9天是二九……数到“九九”就算“九”尽了。等过了9个“九”,加起来是81天,谓之“出九”,“九尽杨花开”,那时天就暖了。

人说“冷在九、热在伏”,数九寒天,最冷的是三九、四九。我国地域辽阔,冬季南北温差大,但大部分地区较寒冷。北方地区尤为寒冷,在黑龙江有“三九四九,棒打不走”的俗语,在“吉林有“三九四九冻死狗”;中南地区则有所缓和,在黄河中下游以及长江中下游则有“三九四九冰上走”的说法;就这些地方来说三九、四九天特别冷,出门存在一定的危险性,告诫人们在此期间无论如何不要出远门。
流传已久的“九九歌”(即“九九消寒歌”),不止吟诵起来合辙押韵,还形象地描述了从冬至到第二年春分这段时间的天气变化,甚至农业上一些耕种规律都有所体现,如同北方很多地区流传的那样,“一九二九不出手,三九四九冰上走,五九六九沿河插柳,九九八十一,庄稼老汉把田犁。”而在南方地区,三九四九就不那么冷了,如在江苏则有“三九四九拾粪老汉满街游”的说法。
曾有人好奇,为啥是数“九”而不是数“二”“三”“八”等数字呢?有一种说法认为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,“九”是“至阳”之数,又是至大之数,“至阳之数”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逐渐消减,累至九次已到了头,意味着寒去暖来。

什么时候开始数九
一九:2017年12月22日——2017年12月30日
二九:2017年12月31日——2018年1月8日
三九:2018年1月9日——2018年1月17日
四九:2018年1月18日——2018年1月26日
五九:2018年1月27日——2018年2月4日
六九:2018年2月5日——2018年2月13日
七九:2018年2月14日——2018年2月22日
八九:2018年2月23日——2018年3月3日
九九:2018年3月4日——2018年3月12日

各地的“九九歌”
汉族民间广为流传的冬至“九九消寒歌”,俗称“九九歌”,生动形象地记录了冬至到来年春分之间的气候、物候变化情况,同时也表述了农事活动的一些规律。
由于各地气候寒暖不一,各地的“九九歌”也就有些区别,下面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各地的“九九歌”。
冬至“九九歌”(北京)
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六九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八九雁来;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冬至“九九歌”(山西)
一九二九闭门插手,三九四九隔门喊狗。五九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河开八九燕来。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冬至“九九歌”(陕西凤翔县)
头九温,二九暖,三九、四九冻破脸,五九、六九沿河看柳,七九八九过河洗手,九九归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冬至“九九歌”(长沙)
初九二九,相逢不出手(手插在袖筒或口袋里);三九二十七,檐前倒挂笔(冰柱);四九三十六,行人路途宿(回家过春节);五九四十五,穷汉阶前舞(赞春、送财神);六九五十四,枯桠枝发嫩刺;七九六十三,行人路上脱衣裳;八九七十二,麻拐子(青蛙)田中嗝;九九八十一,脱去蓑衣戴斗笠。
冬至“九九歌”(河北)
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凌上走;五九六九,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,八九雁来;九九八十一,家里做饭地里吃。
冬至“九九歌”(浙江)
一九二九,相呼不出手;三九二十七,篱头吹好粟;四九三十六,夜宿如露宿;五九四十五,穷汉街头舞;不要舞、不要舞,还有春寒四十五;六九五十四,苍蝇躲层次;七九六十三,布衲两肩摊;八九七十二,猪狗躺海地;九九八十一,穷汉受罪毕;刚要伸懒腰,蚊虫虼蚤出。
(来源:综合整理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