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节来了 古人如何过清明
爱青岛 2018-04-03 15:56

  这周四是清明节,清明节又叫踏青节,处于仲春和暮春之交,也就是冬至后的第108天。

  清明是我国的传统节日,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之一。清明祭祖扫墓,是中华民族敦亲睦族、行孝品德的具体表现,清明节因此也成为全球华人的重要节日之一。

  不少海外侨胞、华裔,都有清明回乡扫墓的习惯,以示不忘先人,不忘故土的爱国之情。

  清明大约在先秦到西汉时完成,后经过汉魏六朝的发展,至唐与上巳、寒食合而为一,因此丛聚了许多朝廷与民俗的礼仪与游戏,如拔河、泛舟、祭坟、改火,踏青、秋千等。

  唐朝时,皇家为表亲和力,清明这天除了晓日晨光中的赐薪火仪式外,持续进行的还包括宫女出城洒扫、新进士打球宴、宰臣赐酒宴等,说明至唐朝,清明的节庆活动已配套出现。

  让我们一起穿越到古代,看看古人清明节都怎么过。

  祭祀

  清明是古人一展孝思之日。杜牧的名句"清明时节雨纷纷,路上行人欲断魂",描述的就是古人外出扫墓祭祖情景。《新唐书·礼乐志四·拜陵》有"凡国陵之制,皇祖以上至太祖陵,皆朔、望上食,元日、冬至、寒食、伏、腊、社各一祭"的记载。古人的清明,已包括帝王的拜陵、王公以下的拜扫、士庶的上墓奠祭和寒食清明的祭墓活动。如圆仁《入唐求法巡礼行记》曰:"十七日,寒食节,前后一日,都三日暇,家家拜墓",由此可见古人对清明节之重视。

  改火

  古人生火不易,只好长保火种,随时取用,但长时间燃烧的火对身体不利,甚至容易引发灾害。因此每年要举行一次改火仪式。到了清明,万物复苏,一年的生活正式开始,一定要启用新火。所以在清明节,中国有“改火”的习俗,据《辇下岁时记》所记,长安每年“至清明,尚食内园官小儿于殿前钻火,先得火者进上,赐绢三疋、金椀一口”,得火之后由百官逐一点燃廊下的火炬,接着由皇帝开展赐新火的仪式。唐代韩翃《寒食》云:“春城无处不飞花,寒食东风御柳斜。日暮汉宫传蜡烛,轻烟散入五侯家。”就是对这一景象的描述。后来清明“改火”与农耕结合,将“改火”与封田旧烧连结,使得清明改火有了春日启耕的含义,预示着新一年正式开始,人们要下田劳动了。

  拔河

  拔河早期叫"牵钩""钩强",唐代开始叫"拔河"。它发明于春秋后期,开始盛行于军中,后来发传入民间,但并不盛行。真正开始大规模盛大是在,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,使得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,寓言在时值春耕春种的清明节举行拨河,具有祈求丰收、强身健体的意味。

  踏春

  清明时节春光正好,伴随着清明扫墓的同时,古人也伴以踏春游乐。宋代之后,清明时节游春踏春大兴起来。范成大《春日田园杂兴》第三首中的"高田二麦接山青,傍水低田绿未耕;桃杏满村春似锦,踏歌椎鼓过清明"生动地描述了清明踏青的场景。隋代展子虔所作《游春图》描绘了贵族士人春日郊野踏青游乐的场景。

  旧时城中人家的女子不轻易出门,清明踏青活动提供了"士女"野外活动的机会。如评弹《白蛇传》中,许仙与白娘子,就是在清明踏青时,一见钟情,并就此演绎了一出动人肺腑、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。

  插柳

  古代清明有"清明不插柳,死后变黄狗"和"清明不戴柳,红颜变白首"的谚语。在古人的观念中,取柳枝著户上,百鬼不入家。因此,清明插柳戴柳,主要是为了辟邪之用。除此之外,这种习俗在一些地方还有"纪年华"之义,这种习俗是宋代冠礼的遗存,男女戴柳即为成年标志,后来更是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。

  放风筝

  人放风筝,除了娱乐之外,还有祛除晦气之意。如《红楼梦》中,李纨劝黛玉"放风筝图的就是这一乐,所以叫放晦气,你该多放些,把病根儿带去就好了。"因此,在春暖花开,二月风朝上,最适合放风筝之际,人们把自己的疾病与苦难,都写在风筝上,待风筝飞上蓝天后,便剪断牵线,随风而去。

  清明放风筝还有其农业意义:清明之前,刚开春,麦苗在长根、长叶的苗期阶段,麦田不怕踩踏,可放任儿童玩耍。清明前后,麦苗开始长茎、分蘖,禁不起重压,不能再踩踏。

  吃寒食

  寒食节早于清明节,但至唐之后,两者渐渐混为一谈。有民俗专家表示: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,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,久而久之,二者便合而为一。

  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,民间流传最广的是为纪念春秋时期晋国介子推,介子推随晋国公子重耳(晋文公)流亡国外十九年,回国之后,介子推避入深山,重耳放火希望逼出介子推,反把他烧死。后人为纪念他,便有禁火之举,形成寒食节。后明清时期,寒食节期间不禁火,寒食的习惯便渐渐取消了。

  荡秋千

  清明节也叫"秋千节",荡秋千在南北朝时便已流行,唐代以来经过官方推广更是盛行于大江南北。秋千原叫千秋,后为民避忌讳而改为"秋千",古时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,再栓上彩带做成,后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。古人荡秋千主要为增进健康、培养勇敢精神,但在唐代韩偓《想得》一诗中有这样的描述:"两重门里玉堂前,寒食花枝月午天。想得那人垂手立,娇羞不肯上秋千。"从墙的另一侧设想墙内之人"不肯上秋千"的娇羞模样,增加了这一活动的想象空间。古代士女轻易不能出门,把秋千荡得高些,说不定能看到外面的风光,或是守在门外的情郎……

  植树

  自古以来,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,甚至在民国七年一份《呈报七年分清明植树情形并请核销经费》的文件中称:"每年清明植树节应行植树典礼,着为定章",由此可见,在民国时清明节曾也是植树节。

  清明前后,春阳照临、春雨飞洒,种植树苗成活率高、长得快,因此清明时有"清明前后,种瓜点豆"的谚语。清明节时,人们多喜种松树柏树于墓前,以寄托思念,而在台湾和闽南民间,人们更喜种植相思树,让逝去的亲人有个归宿,让在世的人有思念的寄托。

  蹴鞠

  蹴鞠,就是现在足球的前身,球皮是用皮革做成,球内用毛塞紧。相传蹴鞠在商代就有,战国时期流入民间,至汉代更成了军中用以练身习武,并列于兵书。三国曹植《名都篇》中就有"连翩击鞠壤"之句。

  蹴鞠在唐宋时期最为繁荣,经常出现"球终日不坠","球不离足,足不离球,华庭观赏,万人瞻仰"的情景,唐代杜甫的《清明》诗中写到,"十年蹴鞠将雏远,万里秋千习俗同",说明这一活动的普及。而到了宋代,蹴鞠活动更是盛行,在古画《宋太祖蹴鞠图》就有所体现。大家所熟悉的《水浒传》中,高逑就是凭借球技出众而得到宋朝皇帝的赏识。

  斗鸡

  清明游戏重在喧闹,古人清明盛行斗鸡游戏,斗鸡的时间很长,从清明开始,一直斗到夏至。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可见于《左传》。到了唐代,斗鸡成风,不仅民间斗鸡,连皇上也参加斗鸡,如唐玄宗最喜斗鸡。皇宫里举行斗鸡比赛,还用十床红罗被当作赌注,可见斗鸡游戏在当时有多流行。五代女词人花蕊夫人有诗描述了这一情况:"寒食清明小殿旁,彩楼双夹斗鸡场。内人对御分明看,先睹红罗被十床"

  射柳

  射柳是一种时尚高雅的活动。古人讲究"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"六艺同步发展,射便是其中一项。射柳是在细长摇曳的柳枝上,拴上一缕红绸,栓住红绸的那段柳枝即是被射的目标。参与活动的大多是青年男子,他们骑马挽弓,在百步以外,用特制的前头分杈的箭射断那枝柳条,待柳条落地之前飞马前往,将柳条接住。这项运动考验的是骑射的真功夫。

  (来源:“爱红岛”APP综合整理)

分享到
分享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