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小伙伴们,夏至要到啦!
夏至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月21日或22日。《礼记》中记载:“夏至到,鹿角解,蝉始鸣,半夏生,木槿荣。”说明这一时节可以开始割鹿角,蝉儿开始呜叫,半夏、木槿两种植物逐渐繁盛开花。
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,太阳角度最高,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。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,大约再过二三十天,就是最热的天气——酷暑。你们准备好迎接酷暑了吗~

夏至的由来
夏至可是咱们老祖宗最早确定的二十四节气,相传在公元前七世纪,先人用土圭测日影确定夏至,每年的6月21日(或22日)到7月7日(或8日)结束。有史为证,《恪遵宪度抄本》:“日北至,日长之至,日影短至,故曰夏至。至者,极也。”意思就是夏至这天,太阳直射达到最北端(现在知道是北回归线),北半球白昼最长。
古时将夏至分三候:“一候鹿角解;二候蝉始鸣;三候半夏生。”这主要描述的是夏至后阴气生,一些喜阴的动植物开始躁动了。
古代农学界还将夏至节气的15天分3“时”,头时3天,中时5天,末时7天。《荆楚岁时记》记:“六月必有三时雨,田家以为甘泽,邑里相贺。”可见1000多年前祖先已经对夏至降雨有了神预测。
夏至可谓是盛夏正式降临的信号,但并非最热的时节,民谚“不过夏至不热”,“夏至三庚数头伏”。都是古人委婉的告诉我们酷暑这才刚刚开始。
夏至民俗

在宋代以前,夏至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。这一天,上至官员皇帝,下至黎民百姓,都要放假,举行各种祭神仪式,祈求灾消年丰,让心得到安宁。更重要的是,夏至节放假是告诉大家,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,夏至一过,天气就该热了,人们要趁放假来一个心理转换,做好宁心静神的准备。
老话说,心静自然凉,中医认为心神宁静,疾病自然不敢来扰。现在,随着农耕时代的一去不复返,夏至节也被一年四季丰富的现代节日取代了。但是大自然赋予夏至这个节气的特点并没有改变。人们要养生,必然要顺应并遵循大自然的客观规律。

时至今日各地还有些趣味盎然的习俗保留。绍兴有“嬉,要嬉夏至日”之俚语,这天不单要做蒲丝饼祭祖,还有龙舟竞渡的节目。漠河把“夏至”定为旅游节,因纬度高有极昼现象,时常还有北极光出现。
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这是我国很多地区流传甚广的民俗。夏至日到来的时候,人们一般要吃面食,特别是北方,家家户户都要吃过水面。古代中医认为,面粉性味甘凉,可养心益肾、健脾厚肠、除热止渴。而夏季天气炎热,人们心火过旺、心旺肾衰,吃性味甘凉的面食,正好可以充分发挥面粉宁心护肾、滋阴除热的作用。

夏至养生
夏至的“至”有三义:一者说明阳气之至极,二者说明阴气之始至,三者说明日行之北至。夏至时阳气虽至极盛,但数九之后,阴气始生,故有“夏至——阴生”一说。阴气开始生长,致使人显得极其脆弱,容易患各种疾病。所以这一节气中,合理的养生保健非常重要。
精神调养:心静自然凉

嵇康在《养生论》中说:“更宜调息静心,常如冰雪在心,炎热亦于吾心少减,不可以热为热,更生热矣。”告诉人们在炎热的夏天,应当调整呼吸,使心神安静,就不会感到天气炎热;不应当被炎热扰乱心神,使心境烦躁,这样会使身体感到更炎热。这种“心静自然凉”的做法,就是夏季养生法中的精神调养。
起居调养:晚卧早起,午睡宜神
我国自古民间就有“嬉夏至日,困冬至夜”的说法。意思是夏天的白天可以多工作活动一些时间,早起晚卧。由于夏至昼长夜短,阳气盛极,阴气初始,人受其影响,睡眠时间自然缩短,但这并不影响人体健康,因为顺应就是对身体最好的养护。在顺应自然的过程中,阴阳得以保持动态平衡。
此外,中医理论认为,午时(上午11时到下午1时)是一天之中阳气最盛、阴气初始的时刻,午时小睡一会儿,可以很好地滋阴护阳,使阴阳平衡。同时,由于夏至时节夜间睡眠时间较短,用午间小憩来弥补一下比较好。
饮食调养:适当进补,切莫贪凉
与冬至进补一样,夏至进补也是民间很看重的事。“夏至日,吃补食”,在广东,夏至日吃狗肉,据说能辟邪防疫;在浙江,夏至日吃黄芪鸡汤、红枣鸡蛋;在江南,夏至日吃鲜鱼和茶叶蛋……进补的习俗各地都不相同,但利用这个重要节气滋补身体,却是我国劳动人民的共识。
夏至之时一般宜选用温和、中性,甚至略带点凉性的食物进行补益,维持体内阴阳平衡,防“苦夏”并增强身体抗病能力。如鸭属水禽,性寒凉,中医讲“热者寒之”,所以鸭肉进补不仅适合体内有热的人,也适合处于夏季的大多数人们,鸭肉中的优质蛋白不仅补益,对增强人体免疫力也有良好作用。

再者,夏至到来,天气日益炎热,很多人喜欢吃冷食,如冷饮、冰镇食品、凉拌菜等。但如果不加节制,势必会造成肠胃功能紊乱,导致腹泻、腹痛。随着气温升高,食物中各种细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加快,极易发生伤寒、细菌性痢疾等。所以,夏日要特别注意饮食卫生和饮食规律,饮食以易消化、清淡、温软的食物为主,尽量少吃生冷硬的食物。
另外,人们在空调房里呆的时间变长,容易产生头晕、打喷嚏、流鼻涕等症状,引发热伤风(指酷暑天患的感冒,中医称为暑湿感冒)。这时可多备些藿香正气水(液)在身边,对防治“空调病”有较好效果。

夏至养生药膳
紫菜绿豆排骨汤

材料:排骨、紫菜、绿豆、姜、花椒。
做法:排骨砍成小段,姜拍破。紫菜泡开洗净,绿豆浸泡。锅中放满水,放入排骨、姜和适量花椒同煮。水烧开后撇去浮沫。煮约1小时,下绿豆。约半小时后放入紫菜,烧开后关小火炖约1小时。根据个人13味加少许盐和鸡精。
功效:开胃排毒、清热利水。
荷叶茯苓粥

材料:荷叶1张,茯苓50克,粳米或小米100克,白糖适量。
做法:先将荷叶煎汤去渣,把茯苓、洗净的粳米或小米加入汤中,同煮为粥,出锅前放入适量白糖即可。
功效:清热解暑,宁心安神。
(来源:“爱红岛”APP综合整理)
